昨晚刷到神舟二十一号发射的视频时,我正窝在沙发上翻手机,评论区里“高燃”“破防”的留言刷得比火箭上升还快。有人截了航天员张陆挥手的图:“你看他眼神多稳,这就是咱中国航天人的底气”;有人发了段语音:“我家娃攥着我的手喊‘火箭飞啦’,声音比电视里的轰鸣还大”。
2025年10月31日23时44分,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夜空被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火箭的火焰点亮——载着张陆、武飞、张洪章3位航天员的神舟二十一号,准时冲向了天宫空间站。这不是一次普通的发射:它是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的第6次载人飞行,也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以来的第37次任务。数字背后藏着的,是无数个凌晨的测控大厅、无数回反复调试的参数,把“如期”变成了航天人刻在骨子里的“必然”。
出征仪式的画面我看了三遍:3位航天员穿着乳白色航天服站在圆梦园广场,武飞理了理领口,张洪章朝镜头比了个“V”,指令长张陆的声音像当年我跑航天口采访时一样沉稳:“我们准备好了”。作为前电视台编导,我懂这种“稳”的分量——以前拍发射现场,火箭轰鸣能震得胸口发闷,可航天员们总能笑着挥手,仿佛要去的不是太空,是一趟“早就约好的出差”。
更戳人的是今天早上的交会对接:神二十一号飞船精准“追上”空间站,当舱门打开,神二十的航天员举着“欢迎战友”的牌子飘过来,张陆第一个进去,两拨人紧紧握手,还拍了张“太空全家福”。有网友截了画面里的小细节:“神二十的航天员递过一瓶水,武飞接的时候,头盔上映着空间站的蓝色灯光”,底下评论瞬间破千:“这哪是太空会师,分明是家人团聚”。
有人在评论区问:“花这么多钱搞航天值得吗?”立刻有网友回:“当年有人说‘造原不如卖茶叶蛋’,可现在是原给了我们卖茶叶蛋的底气”;还有个妈妈说:“我给女儿讲杨利伟的故事,她指着屏幕里的张洪章说‘妈妈,我以后也要当航天员’”。作为新闻编辑,我每天刷遍热榜,最烦“为流量造热点”的套路,可今天这事儿不一样——它的“热”不是炒出来的,是从普通人心里“冒”出来的。
就像刚才看到一位老航天人留言:“我当年参与神一的测试,现在看神二十一,像看自己的孩子长大”。是啊,所谓“高燃”从来不是特效爆炸的瞬间,是“我陪你起步,你陪我圆梦”的传承;是抬头看天的时候,知道有一群人正在替我们“触摸星星”。
刚才刷到条00后的留言:“我今天跟老师请假看发射,老师说‘这节课比课本有用’”,底下点zan最高的回复是:“等你长大,说不定能去空间站给我们拍vlog”。这就是中国航天最动人的浪漫:它从来不是少数人的“游戏”,是每个普通人都能参与的“梦想”——爷爷当年看神一,爸爸看神五,我看神二十一,下一次,该我们的孩子看神三十了。
晚上做饭时我抬头望了眼夜空,虽然看不到飞船,但我知道,有三个中国人正在400公里外的太空,替我们“拥抱宇宙”。这种感觉比任何“高燃混剪”都踏实——因为我们的浪漫从不是画出来的,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;我们的骄傲从不是喊出来的,是一件一件干出来的。
此刻再刷评论区,有人发了张祖孙三代看发射的照片:“爷爷举着老花镜,爸爸举着手机,我举着平板”,底下回复清一色:“这才是最牛的‘传家宝’”。是啊,中国航天从来不是“一个人的传奇”,是“一群人的坚持”;是不管什么时候,都有人替我们“往上走”。而这,就是最“高燃”的事——不是瞬间的热血沸腾,是一辈子的“我陪你”。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